传统文化类综艺,何以成为年轻人的爆款?
潮流、时尚、新鲜、快节奏……一向是人们给予年轻群体的标签;经典、历史、厚重、有内涵……往往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印象。近年来,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文化类综艺出乎意料地屡屡成为“爆款”,在年轻群体之中获得了收视与口碑的双丰收。
潮流遭遇经典,时尚碰撞传统,却意外好评如潮。原因何在?
近两年,《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中国国宝大会》《中国考古大会》等一批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综艺节目陆续推出,在公众、尤其是青年群体中持续收获口碑与热度,屡屡成为爆款。
《国家宝藏》目前已经播出了三季,在打分一向并不宽松的豆瓣均收获了9分以上的高分;《舞千年》于今年11月上线b站,现已突破六千万观看量和27万弹幕数;《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第二季在12月19日播出后,微博主话题词阅读量达4.7亿,全网热搜超过23次,无论是评论还是弹幕中观众都给予了极大肯定与赞美。
潮流遭遇经典,时尚碰撞传统,却意外地好评如潮。
传统文化的青春热潮
传统文化类综艺在年轻人之间收获高人气,约开始于2017年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其后又随着《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节目的火爆播出,受关注度更上一层楼,再此后各大制作方花样频出持续引发热议。不少年轻人纷纷表示了对于此类节目的喜爱。
北京某高校的研究生王晓慧就是此类综艺的拥趸。她告诉记者:“这些综艺中的剧情演绎很吸引我,像之前的《国家宝藏》,还有今年的《典籍里的中国》,都精准戳中了我的审美。节目中古代场景、服化道的还原都很是讲究,感觉好像又在看剧娱乐又能学到知识。”像王晓慧一样,很多年轻观众接受采访时表示,会选择传统文化类综艺当作自己的“下饭综艺”。
河南地方法院的财务人员小李姑娘告诉记者:“我现在是这类综艺的忠实粉丝!这些节目有创意、有亮点、有趣味,完全不会觉得枯燥,看完还能学到很多东西。”她很是推崇《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以前只知道世界遗产这个名称,具体是什么并不太了解。看完节目之后感觉这些遗产地真的非常值得去,打算约上朋友去打卡。”小李的想法颇具代表性。很多年轻观众平时热衷于旅行、探店。随着节目播出,那些让人大开眼界的文物、奥妙无穷的遗产地,深深地吸引了年轻人的眼光。一波又一波的视觉、听觉冲击,推动着富有好奇和探索精神的他们想要去往实地一探究竟。
在年轻人喜爱的社交软件上,这类综艺的身影同样也频频出现,微博、b站、抖音、知乎,相关话题下总有大量网友热烈讨论。比如今年河南卫视推出的“奇妙游”系列节目火爆出圈,大量网友自发为其宣传,全系列累计引领近百个热搜话题。之后其与b站联合推出的国风舞蹈综艺《舞千年》,上线之初便自带流量引起众人强势围观。“现在非常期待各大卫视能跟河南卫视一样,制作出更多这类节目,我不介意它们内卷起来!”沈阳的口腔咨询师@oR_YH笑着说。
其实,人们给予年轻群体的标签往往是潮流、时尚、新鲜、快节奏,而对传统文化的印象一向是经典、历史、厚重、有内涵,重合度并不高。那么二者为什么在当下的环境下,能碰撞出十足的火花呢?
传统文化的时代需求
这类综艺之所以能在年轻人中如此盛行,与时代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需求密不可分。这类综艺的内容均取材于我国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带领年轻观众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增强他们的文化向心力,激发出更多人的文化自信。
作为综艺的制作方,传媒行业对于传统文化内容开发的重视,大力推动了此类综艺的发展。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院长关玲介绍,2017年进入新时代之后,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适时出台了各种指导政策。她认为,“这种政策的导向对于综艺类型的开发尤为重要,使得各大电视媒体回荡着制作文化类节目的高昂旋律,将过往数十年学习、积攒到的综艺经验,用于制作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
在这种时代需求的大背景下,文博考古领域专业人士和机构的深入支持与帮助,是传统文化类综艺质量得到保证的一大法宝。对此,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表示,“这是多种因素叠加汇聚而产生的一种文化潮。如果说仅有媒体供给,而缺乏社会氛围,缺乏考古文博等相关机构对于电视媒体内容创作的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持,节目就无法达到现在的效果。”尤其是学术团队的深度融合,增加了节目内容准确度和信服度。比如,正在播出的考古空间探秘类文化节目《中国考古大会》,是在中央宣传部指导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时一年策划制作而成。专业的制作团队加上强有力的学术支持,从而造就了让人眼前一亮的节目效果。
首都师范大学博物馆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范佳翎认为,当下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追捧,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年轻群体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她说:“随着我们国家在经济、科技、航空、医疗等各个领域中实力的提升,包括这两年的抗疫成果,增加了年轻人的民族自豪感与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向心力,推动着这种热度的发生和发展。”这一心理也辐射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很多人喜欢上了汉服文化,穿汉服拍照、逛街成为一种流行;比如各大博物馆出品的文创,成为年轻人之间送礼的一大热门种类……
杨乘虎也肯定了这种“国潮热”对于年轻人观看综艺的影响:“年轻观众在当前国潮、国风引领之下,对于本国传统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而这类综艺以年轻人的视角和思维全新解读传统文化,不仅让传统文化变得更加年轻化,而且在线上线下的沉浸式互动中,唤醒了众多年青人体内沉睡已久的国风DNA。
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时代与观众的需求,得到了积极回应。
从呈现方式来说,在这类综艺的制作过程中,制作方调动尽可能丰富的手段,使用了成熟的综艺节目模式与高新技术,将节目内在的文化担当转化为轻松、时尚的外在形式。比如,《经典咏流传》是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歌曲相融合,搭配富有科技感的舞美和场景,渲染古典诗词文化的美感,促进了年轻观众的共情;《典籍里的中国》中介绍古代典籍时,设计了双向穿越的剧情,同时使用了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技术,牢牢抓住年轻人的注意力……
“过去说文以载道,只是比较生硬地传达历史文化的价值和知识。”杨乘虎认为,“而传统文化类综艺,在对内涵深刻挖掘的基础上,进行了故事化的呈现和戏剧化的表达,这种悦目式的呈现更利于传播知识。”关玲也表示:“目前的这些传统文化类综艺,是将一些已经成熟的综艺制作手法,创新性、多元化的运用在节目中,并力图与传统文化融合创新。同时,新技术的赋能也给了传统文化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让其焕发活力,创造出一种新的可能性、一种新的中国方式。”
除了呈现方式,在宣传上,这类综艺也利用了以互联网为主的、便捷多样的传播渠道进行广泛推送,让节目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到。范佳翎对当前的推介方式颇为感慨:“节目的宣传渠道和媒介比以前更丰富、更多元、更直接、更有效。比起在传统媒体投放广告,节目可以凭借自媒体平台,比如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在年轻群体之中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与此同时,年轻人热衷使用社交媒体,各种相关内容在朋友圈、抖音、知乎等社交媒体分享发布之后,会引起朋友之间的共鸣和讨论。如此又形成了一种自发的宣传效应。这些因素的叠加,推动着传统文化类综艺成为“爆款”。
近两年,《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中国国宝大会》《中国考古大会》等一批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综艺节目陆续推出,在公众、尤其是青年群体中持续收获口碑与热度,屡屡成为爆款。
《国家宝藏》目前已经播出了三季,在打分一向并不宽松的豆瓣均收获了9分以上的高分;《舞千年》于今年11月上线b站,现已突破六千万观看量和27万弹幕数;《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第二季在12月19日播出后,微博主话题词阅读量达4.7亿,全网热搜超过23次,无论是评论还是弹幕中观众都给予了极大肯定与赞美。
潮流遭遇经典,时尚碰撞传统,却意外地好评如潮。
传统文化的青春热潮
传统文化类综艺在年轻人之间收获高人气,约开始于2017年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其后又随着《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节目的火爆播出,受关注度更上一层楼,再此后各大制作方花样频出持续引发热议。不少年轻人纷纷表示了对于此类节目的喜爱。
北京某高校的研究生王晓慧就是此类综艺的拥趸。她告诉记者:“这些综艺中的剧情演绎很吸引我,像之前的《国家宝藏》,还有今年的《典籍里的中国》,都精准戳中了我的审美。节目中古代场景、服化道的还原都很是讲究,感觉好像又在看剧娱乐又能学到知识。”像王晓慧一样,很多年轻观众接受采访时表示,会选择传统文化类综艺当作自己的“下饭综艺”。
河南地方法院的财务人员小李姑娘告诉记者:“我现在是这类综艺的忠实粉丝!这些节目有创意、有亮点、有趣味,完全不会觉得枯燥,看完还能学到很多东西。”她很是推崇《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以前只知道世界遗产这个名称,具体是什么并不太了解。看完节目之后感觉这些遗产地真的非常值得去,打算约上朋友去打卡。”小李的想法颇具代表性。很多年轻观众平时热衷于旅行、探店。随着节目播出,那些让人大开眼界的文物、奥妙无穷的遗产地,深深地吸引了年轻人的眼光。一波又一波的视觉、听觉冲击,推动着富有好奇和探索精神的他们想要去往实地一探究竟。
在年轻人喜爱的社交软件上,这类综艺的身影同样也频频出现,微博、b站、抖音、知乎,相关话题下总有大量网友热烈讨论。比如今年河南卫视推出的“奇妙游”系列节目火爆出圈,大量网友自发为其宣传,全系列累计引领近百个热搜话题。之后其与b站联合推出的国风舞蹈综艺《舞千年》,上线之初便自带流量引起众人强势围观。“现在非常期待各大卫视能跟河南卫视一样,制作出更多这类节目,我不介意它们内卷起来!”沈阳的口腔咨询师@oR_YH笑着说。
其实,人们给予年轻群体的标签往往是潮流、时尚、新鲜、快节奏,而对传统文化的印象一向是经典、历史、厚重、有内涵,重合度并不高。那么二者为什么在当下的环境下,能碰撞出十足的火花呢?
传统文化的时代需求
这类综艺之所以能在年轻人中如此盛行,与时代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需求密不可分。这类综艺的内容均取材于我国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带领年轻观众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增强他们的文化向心力,激发出更多人的文化自信。
作为综艺的制作方,传媒行业对于传统文化内容开发的重视,大力推动了此类综艺的发展。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院长关玲介绍,2017年进入新时代之后,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适时出台了各种指导政策。她认为,“这种政策的导向对于综艺类型的开发尤为重要,使得各大电视媒体回荡着制作文化类节目的高昂旋律,将过往数十年学习、积攒到的综艺经验,用于制作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
在这种时代需求的大背景下,文博考古领域专业人士和机构的深入支持与帮助,是传统文化类综艺质量得到保证的一大法宝。对此,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表示,“这是多种因素叠加汇聚而产生的一种文化潮。如果说仅有媒体供给,而缺乏社会氛围,缺乏考古文博等相关机构对于电视媒体内容创作的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持,节目就无法达到现在的效果。”尤其是学术团队的深度融合,增加了节目内容准确度和信服度。比如,正在播出的考古空间探秘类文化节目《中国考古大会》,是在中央宣传部指导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时一年策划制作而成。专业的制作团队加上强有力的学术支持,从而造就了让人眼前一亮的节目效果。
首都师范大学博物馆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范佳翎认为,当下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追捧,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年轻群体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她说:“随着我们国家在经济、科技、航空、医疗等各个领域中实力的提升,包括这两年的抗疫成果,增加了年轻人的民族自豪感与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向心力,推动着这种热度的发生和发展。”这一心理也辐射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很多人喜欢上了汉服文化,穿汉服拍照、逛街成为一种流行;比如各大博物馆出品的文创,成为年轻人之间送礼的一大热门种类……
杨乘虎也肯定了这种“国潮热”对于年轻人观看综艺的影响:“年轻观众在当前国潮、国风引领之下,对于本国传统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而这类综艺以年轻人的视角和思维全新解读传统文化,不仅让传统文化变得更加年轻化,而且在线上线下的沉浸式互动中,唤醒了众多年青人体内沉睡已久的国风DNA。
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时代与观众的需求,得到了积极回应。
从呈现方式来说,在这类综艺的制作过程中,制作方调动尽可能丰富的手段,使用了成熟的综艺节目模式与高新技术,将节目内在的文化担当转化为轻松、时尚的外在形式。比如,《经典咏流传》是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歌曲相融合,搭配富有科技感的舞美和场景,渲染古典诗词文化的美感,促进了年轻观众的共情;《典籍里的中国》中介绍古代典籍时,设计了双向穿越的剧情,同时使用了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技术,牢牢抓住年轻人的注意力……
“过去说文以载道,只是比较生硬地传达历史文化的价值和知识。”杨乘虎认为,“而传统文化类综艺,在对内涵深刻挖掘的基础上,进行了故事化的呈现和戏剧化的表达,这种悦目式的呈现更利于传播知识。”关玲也表示:“目前的这些传统文化类综艺,是将一些已经成熟的综艺制作手法,创新性、多元化的运用在节目中,并力图与传统文化融合创新。同时,新技术的赋能也给了传统文化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让其焕发活力,创造出一种新的可能性、一种新的中国方式。”
除了呈现方式,在宣传上,这类综艺也利用了以互联网为主的、便捷多样的传播渠道进行广泛推送,让节目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到。范佳翎对当前的推介方式颇为感慨:“节目的宣传渠道和媒介比以前更丰富、更多元、更直接、更有效。比起在传统媒体投放广告,节目可以凭借自媒体平台,比如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在年轻群体之中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与此同时,年轻人热衷使用社交媒体,各种相关内容在朋友圈、抖音、知乎等社交媒体分享发布之后,会引起朋友之间的共鸣和讨论。如此又形成了一种自发的宣传效应。这些因素的叠加,推动着传统文化类综艺成为“爆款”。
(本报记者 李 韵 本报通讯员 吴宜洁)
- 深圳:“小切口”解决就业“大问题” 稳住“饭碗”
- 铭记先烈精神 投身乡村振兴
- 像英雄模范那样坚守、像英雄模范那样奋斗
- 绿色发展为雄安新区赋能(现场评论)
- 音乐教育助力立德树人
- 数字电网助力能源革命(新论)
- 让国产商品和服务加速提质升级(评论员观察)
- 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人民时评)
- 走好发展的全国一盘棋(人民论坛)
-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
- 共同举办“新疆是个好地方”视频交流会
- 美国涉疆制裁破坏全球棉花产业链
- 强烈敦促美方撤销对新疆产品制裁打压措施
- 强烈谴责美政府和坚决反对以人权之名打压中国棉花纺织产业
- 坚决反对美国单方面阻碍新疆产品进入国际供应链的贸易霸权行为
- 美方“以疆制华”图谋注定失败
- 完善监管,推动制度型高水平对外开放
- 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权威访谈·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怎么看、怎么办)
- 数据安全步入法治化轨道(政策解读)
- 让开放的春风温暖世界
- 我国新能源发电量年内首超一万亿千瓦时(新数据 新看点)
- 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全部既定任务
- 稳住农业基本盘 守好“三农”基础(社论)
- 察实情 建箴言 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 中共中央纪委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元旦春节期间正风肃纪工作的通知》
- 稳农业基本盘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14亿人“饭碗”大事
- 稳健前行开新局 央行释放积极信号利好实体经济
- 中国吸引外资规模质量双提升(专家解读)
- 北京冬奥会,中国准备好了!(国际论道)